科学文化建设与科技社团史编撰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

   2022-08-27 330

     编者按:科技社团发挥着促进学术交流、建设科学文化、团结科研工作者和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等重要作用。如今,全国已有200多家科学技术类学会,涵盖大多数科技类学科。科技社团的蓬勃壮大,彰显出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已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生。为此,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创新战略专委会近日特地参与组织召开了一个与科技社团史编撰有关的研讨会。

       2022年8月17日下午,科学文化建设与科技社团史编撰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中关新园顺利召开。会议由北京大学“学会史编写及史料采集支撑项目”课题组主办,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创新战略专委会和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科学文化专委会协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高校和中科院等机构的二十多位教授和专家齐聚一堂,进行了深度讨论。

会议开幕式由北京大学哲学系王骏教授主持,周程教授致欢迎词。周程教授代表这次会议的主办单位和协办单位向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特别向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的汪前进教授和清华大学科学史系的杨舰教授致以美好的祝福。二位教授不日将分别前往澳门科技大学和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就任新职。

本次会议设置了两个议题。第一个议题是“中国科技史学科砥砺前行的足迹与使命”。该议题的研讨由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张大庆教授主持。

汪前进教授首先作了题为“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散论——以古地图研究为例”的报告。汪前进教授以对古地图的研究为轴,分享了自己治学四十年的心得体会,总结了科技史人应当具备的学养,并表达了对正在成长的新一代学者的殷切希望。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的孙小淳教授和张增一教授作为与谈人对报告内容进行了延伸讨论。

杨舰教授接着围绕“近代中国科学话语体系的形成”主题,探讨了科学研究发表语言的变化及其意义,提出中国的科学家和科学史家应当在科学话语体系的建构中承担好自己的使命。清华大学科学史系的刘钝教授和刘兵教授作为与谈人针对报告内容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博士后杨舒娅和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杨军洁作为代表向汪前进教授和杨舰教授敬献了鲜花,与会人员也纷纷献上了祝福。

随后,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报社党委书记刘峰松对两位报告人和四位与谈人的发言进行了总结。

会议的第二个议题是“中国科技类学会史编写的重点与难点”。该议题的研讨由北京大学科技医史系张藜教授主持。张藜教授提出了三个子议题:一是如何界定学会史或科技社团史的研究对象;二是哪些研究方法可以使用;三是哪些学会史或科技社团史的编写经验可资借鉴。

与会学者就该项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崔伟奇教授指出,学会凝聚了一大批有思想、有作为的科学家,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与学会的繁荣息息相关,提炼总结学会发展经验非常重要。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胡志强教授认为,要把中国学会史的研究、编写和国家发展的大背景结合起来,更好地把握其历史意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高等研究院李成智教授提出,学会史研究是一项学术任务,要经得住历史考验,学会发展阶段的划分,要以学会自身的发展为依据,而且要重视学会与所属行业之间的关系研究,适当突出学会关键人物所发挥的作用。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潜伟教授提议,最好用采集过程中收集到的宝贵资料建一个学会史研究数据库,以供更多学者检索、应用。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孙烈研究员认为,可以利用对同一时代不同学科学会的研究,尝试解决一些当时科学发展所面临的综合性问题。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张赤东研究员也认为,有必要将历史问题的研究与当下问题的解决结合起来推进。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刘益东研究员列举了中国科技社团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希望通过开展学会史研究促进学会自身问题的解决。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王扬宗教授指出,学会史的编撰应当更加专注于学会的学术活动和学会组织的发展演化,深入挖掘学会蕴含的学科历史。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吴金希教授认为,梳理学会发展历史,对于总结过去,弘扬健康的科学创新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建议将中国学会历史与国外学会历史加以比较借鉴;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尚智丛教授指出了中外学会的一些差异,强调有必要关注中国学会所起到的联系党和科技工作者的桥梁作用;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甄橙教授提到了研究医学类学会的重要意义;原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刘立教授谈到了学会在人才引进过程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

      最后,北京师范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所刘孝廷教授作了总结发言,会议在热烈的气氛中顺利闭幕。


 
 
更多>同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