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科技战略专委会2023年学术论坛顺利举行
作者:
发布时间: 2023-12-18
来源: 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科技战略专业委员会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围绕战略性科技领域、培育未来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是实现科技现代化的关键途径,也是科技战略研究的重要导向。2023年12月16-17日,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科技战略专委会以“热点与前沿:面向未来的科技战略研究”为主题在南京成功举办学术年会,论坛主要议题包括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战略、科技伦理与科技治理、数据安全与数字治理、“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科技战略与风险等,会议由《南京大学学报》主办、清华大学社会治理与发展研究院、《中国科技论坛》共同主办。

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科技战略专委会主任、清华大学张成岗教授参加会议并致辞,科技战略专委会副主任、《南京大学学报》执行主编王浩斌教授主持会议并作会议总结,科技战略专委会副主任、《中国科技论坛》副主编张九庆研究员以及北京外国语大学尚会永教授对与会学者汇报的论文进行了点评与指导。来自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天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国家会计学院等单位的20余名专家学者参会,围绕面向未来的科技发展战略的热点及前沿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研讨。

 

1739332128865.jpg


在会议致辞中,张成岗教授指出,应深入把握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和国家科技体制布局调整的新趋向,从服务国家需求和整体社会发展趋势出发寻找科技战略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发力点,特别是立足面向未来科技发展的热点和前沿领域,重点关注面向民生和社会发展转型的科技战略研究,讲好数字文明时代科技战略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的“中国叙事”,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应有贡献。

在会议研讨环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寒副教授汇报的题目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背景下研究型大学的转型发展》。她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家对战略科技力量的需求与日俱增。研究型大学是世界科技强国兴起的关键因素,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科技强国建设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国家战略目标的紧迫需求,既有研究型大学的佼佼者正向“高水平”进军,“双一流”建设评价改革应围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主要方面做出调整。

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黄晓伟副教授作了题为《数字社会中的算法排斥及其非认知正义问题》的汇报。他指出,近年来,因算法参与人类决策过程导致的社会排斥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借助吉登斯对社会排斥的类型学分析,分别讨论了算法与贫困、劳动力市场排斥、公共服务排斥、社会关系排斥相关的经验案例,并从“认知非正义”的理论角度加以审视和反思。最后指出,算法排斥难题的破解之道,应该是体现社会包容性的算法设计与使用,致力于实现算法向善。

1739332150577.jpg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正清副教授汇报的题目是《活生生的设计符合伦理吗?》,他关注到当下在社会性机器人的设计中,普遍追求“活生生(aliveness)”的外观设计。关于“活生生”学界有人机关系活跃、环境性愉悦、物的活力三个不同的解释。追求活生生的原因是亲生命假说(Biophilia Hypothesis),其认为具有活生生外观的事物或过程可以让人感到可以从中获利。实现活生生的设计需要从自由分级转向模拟分级,但实现了活生生的设计并不意味着伦理上的善,利用亲生命假说进行机器外观设计会带来对机器的偏见、导致人机冲突、危害用户利益,通过降低外观的道德敏感性可以规避亲生命假说在设计上的不当应用。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王亚星副教授作了题为《创新中的价值计量——以央企数智化转型实践为例》的汇报。价值计量在创新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形成价值共识,实现价值引领,以价值反映作为反馈与激励的尺度,通过防控风险守护价值,通过规划发展与增长方式实现价值创造。中央企业承担落实国家战略,引领战略性资源保障,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使命。新时期,央企在数智化转型升级方面取得了众多创新成果。她探讨了当前央企数智化转型实践的创新价值计量主要思路和面临的问题,包括数智化场景中资源的资产化确认、计量标准和计量方法,并对政策完善与实践提出相关建议。

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李佩汇报的题目是《智慧社区治理中公众参与的困境及其对策》,对智慧社区治理的公众参与模式、困境及其应对之策作了分析。智慧社区是居民数字化参与社区治理的场景,智慧社区的出现带来了社区治理公众参与的巨大转变,这些转变一方面作为公众参与的创新形式,同时也给公众参与带来诸多困境。为应对以上困境,应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数据制度建设、构建智慧社区治理公众参与机制等。

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可持续发展与会计研究中心博士后宋柏作了题为《浅析数据共享性与安全隐私》的汇报。她指出,数据在确权、生产、交易定价和消费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数据共享的边界问题、安全隐私问题等。从政治经济学角度进行考察,数据的共享性与数据的安全隐私保护性是一对矛盾,前者关涉社会化大生产,后者关涉“生产资料”的私人性。需要明确数据要素的人民性,这是数据共享和安全隐私保护的重要前提。在顶层设计方面,需要构建数据共享与安全隐私保护双重并行体系,涉及政府数据的共享性与安全隐私保护体系、国企数据共享与国计民生数据的安全性体系、非公企业的数据共享与隐私安全体系、数据共享与个人人格权的安全和隐私保护体系四个有机组成部分。

清华大学博士生阿柔娜汇报的题目是《数字信任的动力机制的质性研究:以E市K区例》,她指出我国在已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的社会治理中的应用和适应性改革走在世界前列,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场为智慧社区在内的诸多智慧治理范畴出现的不同程度的信任关系和机制变革提供了较为完整的。文章以行动者网络理论为基础,以E市K区为例,通过案例研究、参与式观察、半结构式访谈的方法,探索智慧治理中人与非人的角色与信任关系转型,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场的中国实践。

清华大学博士生王宇航汇报的题目是《数据安全的隐私挑战及道德规制》,他认为人们对隐私的理解是随着新技术的涌现而发展的。历史上人们对隐私保护所产生的强烈兴趣,都是源自对新兴技术的反应。传统的对隐私的理解认为公共领域通过抽象的、非人格化的监控机制,将其强制性的、同质化的逻辑强加给社会个体,并将其全部置于均质性的技术治理环境中。迈向数字时代,这种对隐私的理解面临巨大的挑战。作为道德事实的隐私认为其并非是一种理解上的起点、资源或框架,而是人类行动者和非人行动者构建的结果。因此,要关注隐私道德事实的发展及演化,致力于阐释隐私道德事实的普遍性与个体差异,剖析新技术与道德事实的互动如何保护隐私。

 

1739332172481.jpg


天津大学博士生方玮蓉在其《技术赋能下的智慧养老数据风险治理体系设计》研究中指出,智慧养老数据共享是基层社区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智能社会治理实现的基础,而数据开放是实现数据共享的前提。实际上,养老数据开放活动面临着个人隐私、自身技术的风险以及对养老个人数据隐私保护的挑战。她认为,运用区块链技术、数字水印技术及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技术赋能“医、养、康、护”多元主体数据融合的综合数据库建设,势必有助于智慧养老“数据开放—数据共享—数据使用”全过程的风险管控、监督和治理。

在会议总结环节,科技战略专委会副主任、南京大学王浩斌教授对大家的积极参与表示感谢,期待多方继续努力,共同为构建科技战略研究的高质量学术共同体不断努力。

本次学术论坛期间,与会人员还就2024年科技战略专委会拟举办的学术论坛、科研合作、研究选题、人才培养等内容进行了深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