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创新沙龙”系列活动由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企业创新发展战略专业委员会创办,通过邀请产业界、学术界、科技界、媒体界和政治界等致力于企业创新的各方人士,围绕企业创新经验、创新管理困境、行业发展趋势、政策生态营造等主题进行研讨交流,促进企业、政府、高校院所、智库机构及主流媒体间的交流互动。以沙龙为“桥”,通过现实问题分享和对谈交流形成一场思想碰撞,共话企业创新管理,共谋企业创新发展。
2024年12月16日下午,第005期“企业创新沙龙”在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成功举办。本次沙龙由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企业创新发展战略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技术创新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创新发展政策研究所联合主办,企业创新研究院和企业创新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共同承办。沙龙主题为“日本半导体产业的兴衰演化与启示”,众多在各自领域深耕的杰出人士踊跃报名参会,他们来自多元背景,涵盖企业界的实战先锋、智库机构的谋略智囊以及高校院所的学术翘楚,各方精英齐聚一堂。
本次沙龙对日本半导体产业的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从发展历程、失去竞争力的原因、政府作用、优势领域、创新模式以及对中国的启示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为进一步研究半导体产业提供了有益参考。
1 日本半导体产业发展历程及启示
该部分讲述了日本半导体产业自60年代起的发展历程,重点强调了80年代在国家战略引导下,通过大型集成电路研究联盟等措施,日本半导体产业实现对美国的赶超,占据了全球超过50%的市场份额。同时,也提及了美国对此的反应和半导体摩擦。最后,讨论转向日本半导体产业的强项和弱点,以及国家战略、企业角色和科技政策在半导体产业发展中的积极和消极因素,为当前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启示。
2 美日半导体协议对日本半导体产业的影响
该部分讲述了日本半导体行业的发展现状。一方面肯定了索尼在感光芯片领域的出色表现,另一方面也指出多数日本半导体企业要么被淘汰,要么处于破产边缘,整个行业呈现出停滞状态。并强调需要深入探讨日本在芯片生产领域竞争力减弱背后的原因。
3 日本半导体产业的兴衰历程
该部分围绕日本半导体产业的兴衰历程展开,重点分析了日本企业在80年代达到鼎盛后,因技术路径固化、市场定位失误以及未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等原因陷入困境。特别是,日本企业坚持纵向一体化的IDM(集成设备制造商)模式,导致资金、技术和人才分散,难以专注于关键环节,进而影响了投资和生产方式的调整。随着全球半导体产业向专业化分工转型,日本企业未能及时调整组织结构,最终在高额投资需求和市场竞争中逐渐失去优势。与此同时,韩国和台湾的企业抓住机会,大规模投资尖端设备和技术,迅速超越了日本。此外,韩国和台湾在半导体制造模式上有所不同,韩国既做IDM也做代工生产,而台湾的台积电则专注于代工生产,这使得他们的产业发展更为迅速。最终,日本在半导体市场的份额大幅缩减,技术也开始落后,陷入难以恢复大规模投资和技术追赶的恶性循环。
4 中国政府与企业在半导体技术研发中的角色与挑战
湖南省自1996年设立技术研究联盟,推动超先端电子技术开发,并在新世纪设立多个国家项目。然而,尽管政府和企业投入大量资源,共同研发并未取得预期成效。这主要是由于技术迅速变化,国家主导的项目难以及时应对,且缺乏明确的市场目标和评估标准。80年代后,企业之间开始形成差异化竞争,技术共享态度消极,合作意识下降,阻碍了共同研发的成功。政府推动企业整合的努力也未能有效改善局面。
5 日本半导体产业发展及政府政策影响
日本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历程,特别是涉及多家公司的合并与破产情况,以及政府政策在其中的作用。提到了在2012年,产业革新机构通过政府基金和民间企业基金共同接管企业,以日韩为例,展示了政府在产业革新中的角色。此外,还详细讨论了一家公司在面对技术落后和市场竞争压力时,通过收购和坚持发展低端产品来避免失败的经营策略,以及这种策略与政府主张和政策之间的冲突。最终,公司通过国际化的转型和产品多样化实现了业绩的提升,表明政府主导的开发政策在产业发展初期虽有重要助推作用,但在后期影响逐渐减弱。
6 中国和日本在半导体材料领域的竞争与策略
该部分围绕中国和日本在半导体材料领域的竞争与策略展开。讨论指出,中国在半导体主要材料方面实施了审批制度,虽然与美国的矛盾较为突出,但在半导体材料领域,日本仍保持着全球的竞争力。日本企业在小规模、高技术含量的细分市场中占据优势,如半导体材料和化学产品,市场份额超过60%。同时,日本企业通过在小规模市场中的精耕细作,避开与中国和美国在大规模市场中的直接竞争。对话还提到了韩国在这一领域的困境,特别是在日本对其半导体材料供应采取限制措施后的情况。
7 探讨日本半导体产业发展及企业创新策略
该部分围绕日本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历程,特别是日本企业在半导体制造及相关领域的成功经验展开。讨论中提及日本企业在技术创新、持续研发投入以及企业文化的独特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特别是在光刻胶等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同时,也探讨了中国与日本在企业创新、产业政策连续性以及市场竞争环境方面的差异,强调了长期稳定的投资、明确的目标导向以及政策的连贯性对于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此外,参与者还分析了不同规模企业(尤其是独立与集团背景企业)在半导体产业链中扮演的角色及其影响。
8 日本半导体产业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
深入探讨了日本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及其国际制裁影响,强调了企业内部问题、创新变革不足和战略判断失误是其衰落的主要原因。此外,讨论了国家研发和产业政策在产业赶超阶段的作用,并指出半导体行业产业链的复杂性和对下游产业链如精细化工的依赖。最后,提出了中国在半导体领域需长期奋斗和借鉴日本创新模式的建议。
最后,与会人员就日本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展开了热烈讨论。形成了以下共识:1)认为日本在半导体制造方面的国际竞争力下降,主要原因是企业内部问题,而非国际制裁;2)对比了日本和美国在半导体产业发展中的模式和策略,探讨了阿斯麦与日本光刻机企业的差异,认为这是两种技术模式和组织模式竞争的结果;3)讨论了日本新能源汽车发展受限的原因,包括技术商业化难度大、政府在产业生态铺垫方面作用有限以及企业的技术路径依赖和配套问题;4)提到日本国立科研机构在半导体产业发展中的作用较小,日本的体制较为封闭,大学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创新较少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