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创新沙龙”系列活动由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企业创新发展战略专业委员会创办,通过邀请产业界、学术界、科技界、媒体界和政治界等致力于企业创新的各方人士,围绕企业创新经验、创新管理困境、行业发展趋势、政策生态营造等主题进行研讨交流,促进企业、政府、高校院所、智库机构及主流媒体间的交流互动。以沙龙为“桥”,通过现实问题分享和对谈交流形成一场思想碰撞,共话企业创新管理,共谋企业创新发展。
2024年11月22日下午,第004期“企业创新沙龙”在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成功举办。本次沙龙由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企业创新发展战略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企业创新专委会”)和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技术创新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企业创新研究院和企业创新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共同承办。本次沙龙主题为“再学三中全会精神——产业创新、企业家与企业家精神”,众多在各领域深耕的杰出人士踊跃报名参会,他们来自多元背景,涵盖企业界的实战先锋、智库机构的谋略智囊以及高校院所的学术翘楚,各方精英齐聚一堂。
沙龙由企业创新专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张赤东研究员做开场致辞,他对与会者表示了热烈欢迎,并介绍了本次沙龙背景与流程。
沙龙首先由三位专家进行主题报告,分别是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博士后吴凡、中国社科院原研究员康荣平和科技部政策法规司原巡视员、企业创新发展战略专委会学术顾问李新男。然后现场参会嘉宾分别从各自研究领域出发,对产业创新、企业家、企业家精神等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和建议。
最后,张赤东研究员强调企业创新专委会应正确理解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的本质,加强对企业家精神的研究和推广,为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支持;同时,企业创新专委会将继续开展相关工作,加强与企业的互动,打造有影响力的论坛品牌,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服务和支持。沙龙在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沙龙现场
1 国有企业企业家精神的理论构建与实践路径
本部分三大核心议题展开系统探讨:国有企业企业家精神的存在性论证、企业家精神的典型特征、如何培育和弘扬国有企业企业家精神,形成了以下观点:
(一)理论溯源与概念辨析。研究基于经济学说史维度,系统梳理了坎蒂隆的风险承担理论、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及德鲁克的管理理论,构建了多维认知框架。在概念解构上,指出企业家精神涵盖个体特质-行为模式-动态过程等多个维度。并进一步讨论了企业家、企业家精神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提出企业家精神是否是创新前置条件的理论争议。同时,基于熊彼特的定义,指出国有企业因其创新成果而确有企业家精神的存在。
(二)中国特色特征体系构建。专家采用政策文本分析与典型案例研究相结合方法,讲述了国有企业企业家精神的典型特征,以及其在中国背景下的政策脉络和概念梳理。改革开放后,随着企业制度的不断改革,企业家精神逐渐涌现,特别是从国家政策层面开始强调培养创新型企业家和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中国学者在定义企业家精神时,不仅强调创新、冒险和机会识别,还特别强调爱国、敬业、责任担当等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要点。基于这些背景,国有企业企业家精神的典型特征被总结为两大维度,包括市场维度特征,即创新驱动、机会捕捉、风险管控,和制度维度特征,即政治忠诚、敬业奉献、社会担当。同时,如何进一步培育和弘扬国有企业企业家精神也是本次讨论的重点。
(三)分类培育机制设计。聚焦于国有企业企业家精神的激发策略,提出四类建议:完善机制、加强教育、企业内部优化、营造环境。同时提出两个主要疑问:不同类型的国有企业(如商业类、公益类)是否应有不同的企业家精神激发策略;寻求专家意见,寻找激发国有企业企业家精神的具体抓手。
博士后吴凡分享报告
2 企业家精神与创新型企业的发展
讨论主要从企业家精神、创新型企业以及模仿性创新在现代经济中的角色展开。与会专家通过浙商商业模式和国有企业家的创新能力,探讨了企业家精神在不同背景下的体现。还提到科技体制改革初期,企业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的问题,以及随着改革开放,民营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最后,讨论了国有企业二级、三级企业如何通过政策调整激发创新活力,以及企业家精神在这些企业中的体现和困惑。
学术顾问李新男发表观点
3 欧亚大陆东西方的商业模式比较
在欧亚大陆东西方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商业模式:西方以环地中海地区,特别是克里特岛的米诺斯文明和腓尼基文明为代表,特点是商业贸易与军事抢掠伴生,族群传承性较差;而东方则以中国为主导,开创于商朝的内陆型商业模式,强调小农经济和大一统政治,形成稳定的大型国内市场,家族企业高配,族群传承性高。中国早在公元前10世纪就已发展出大规模的内陆型市场经济,成为人类历史上首个市场社会。中国的经济史学家认为,明中期以前,中国比较完整的国内统一市场开始形成,16—18世纪,中国发生了一场商业革命,以十大商帮为主力军。中国三千多年的内陆型商业实践及传承构成了中国人的商业基因,成为人类历史上连续实践时间最长、人口数量最多的商业模式。
4 中国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家精神及其历史演变
该话题关注中国市场经济中家族企业和地域性商帮的历史作用,以及在改革开放40年中,商贸型企业家精神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进一步探讨了企业家精神从农业社会的套利型企业家,到工业社会初期以创新为主的中小企业家,再到工业社会中期大型企业领导者的演变过程,强调了熊彼特创新理论的两次改进及其对现代企业家精神的影响。
5 企业家精神与能力的测量与分类
讨论主要围绕企业家精神与能力的测量和分类展开。企业家精神的关键要素包括对机会的洞察力、主动出击、承受不确定性、经营创新、战略定位等。这些要素在不同的企业类型(如商贸、小企业、大企业)和不同阶段(如商贸型、熊彼特一型、熊彼特二型)表现出不同的侧重。同时,对于企业家能力的测量,讨论了贺小刚提出的五个要素,以及如何将这些要素归纳为企业家能力的三个层级。特别强调了合作与分享、创新制度化等在高级企业家能力中的重要性。
康荣平研究员分享报告
6 中国企业家的能力与成长路径分析
该话题分析了中国企业家在财富、跨国公司管理和研发投资等方面的能力和现状,指出中国企业家在某些方面存在短板,尤其是在研发投资及组织建设方面。通过引用多个数据源,如《财富》“世界500强”、联合国的世界投资报告以及欧盟委员会发布的工业企业研发排行榜,揭示了中国企业家在不同领域的表现与全球先进水平的差距。此外,还探讨了改革开放对中国企业家精神和能力的影响,以及中国企业家在追赶发达国家技术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最后,强调了为了在全球经济发展中成为引领者,中国需要培养更多具有高级企业家。
7 后发展国家企业家的创新路径与挑战
该话题主要论述了后发展国家企业家在创新活动中的角色与路径,强调了从模仿性创新过渡到原创性创新的过程。通过分析中国企业家如王传福和李国清的案例,指出企业家在不同阶段面临的挑战和所需的基础条件及政策环境。同时,提出对于企业家能力、素质以及创新理论的深入研究需求,特别是模仿性创新在非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独特性,呼吁对后发展国家企业家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
8 企业家精神与创新的理论探讨
讨论认为,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仍是研究企业家精神的重要基础,应从工业化进程出发,逐步拓展研究范围。企业家精神并非单一概念,其表现形式随时代变化——早期企业家可能以个体创新为主,而现代创新更多呈现群体化特征,且大部分属于渐进式微创新。关于创新度量问题,与会者指出,美国大企业的研发机构虽在颠覆性创新上表现有限,但模仿性创新对生产力提升贡献显著,如何科学衡量创新价值仍需探索。此外,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创新往往成为内生需求,而政府支持对企业创新至关重要,但需避免媒体对创新的过度渲染或误导性宣传。
9 企业家精神的差异化表现
企业家精神在不同历史阶段、行业和商业模式中呈现不同特点,不能简单一概而论。讨论区分了企业家、投资人和职业经理人的角色差异:投资人以资本增值为核心目标,而企业家动机多元,包括生存需求、自我实现等;职业经理人则更侧重专业化管理。现代企业的发展使得企业家精神与职业经理人职能逐渐分离,但二者仍需协同。此外,国有企业家的创新行为受制度环境影响,如国电、中车等案例表明,政策调整可激发其创新活力。
10 企业创新实践与生存策略
基于2016—2024年的企业观察,讨论指出,存活下来的企业大多经历“模仿型创新→微创新”的演进路径。在创新执行层面,企业家需注重资源整合、专业化转化,并精准认知时间、空间等约束条件。创新不仅依赖技术突破,更需结合市场实际,避免理想化决策。此外,大环境变化(如就业压力)影响年轻人的创业意愿,部分高校(如清华)的创业氛围有所减弱,但仍存在坚持创新的群体,说明政策与社会引导的重要性。
11 学术研究与政策实践的互动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技术创新专业委员会长期推动学术与产业结合,其年度技术创新圆桌会议已成为重要交流平台。新成立的企业创新发展战略专委会计划通过企业案例分析(如创新战略、企业家行为研究)、政策解读与反馈、管理咨询等方式,促进学界与产业界深度互动。讨论强调,企业家精神研究应回归经济学与管理学本质,避免过度政治化或哲学化,可借鉴奥地利学派观点,聚焦“不确定性下的试错与判断”。同时,社会层面需加强企业家精神推广,如通过高校工作坊、创业大赛等形式,帮助年轻一代更客观地理解企业家角色。
圆桌讨论现场